首页 > 教育园地 > 教育动态 >“拔节孕穗期”埋下“善”文化
德育广角 教育动态 心理健康 值周风采
“拔节孕穗期”埋下“善”文化 发布时间:2019-04-11
——走进市职教中心看中职学生德育工作

        石家庄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最近有件高兴事儿,学校成立三年的学生志愿者服务组织“善行大队”获得河北省委高校工委、河北省教育厅授予的“河北省教育系统优秀志愿组织奖”光荣称号。
       学校一位很少在朋友圈晒图的教师这次没有忍住,专门在圈里码了9张图,张张都与“善行大队”有关,足可见对这个学生志愿者队伍的认可。
       一个植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志愿者服务组织,为什么能够从全省众多优秀志愿者队伍中脱颖而出,它的背后承载着学校怎样的教育理念?带着这样的疑问,近日,记者专程前往市职教中心,近距离了解到了一所中职学校潜心做好学生德育的真实故事。

(一)扣好中职学生人生第一粒扣子先从“善”弘扬做起

       要了解“善行大队”,就必须要先了解市职教中心的“善”文化。
       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育工作者“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,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。”
       中职学生的这第一粒扣子又该怎样扣好?
       提起中职学生,有一个事实不能回避。这些学生中,多数学生的文化课成绩都不是很好,可以说,其中大部分的孩子在中职学校学习经历前的那段学校时光,记忆都不是很愉快。因为成绩不好,他们时常被周围环境否定,渐渐地,一些孩子开始把自己边缘化,甘愿做一个不积极、不向上的“熊”学生。
       面对这样一群学生,市职教中心的校长、老师们可谓用心良苦。学校的校训“善德、善能、善知、善行”,将“善”摆在了教育的第一位。
在市职教中心教学楼外,常年立着一块黑板,上面记录着近段时间内,校园里拾金不昧学生的名字。每个经过这里的师生都会驻足看一看,被表扬的学生不由得挺直了腰杆儿,出出进进都比平日欢快了许多。
     学校教育处老师做过一个统计:三年来,被学生捡到上交给老师的手机就有50多部,现金5000多元。
     然而往前推十年,这种拾金不昧的现象在校园中却是稀罕事。别说一部手机,就是一个饭卡,丢了都别想找回来。
抓德育的老师很伤心:“我们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是‘捡到一分钱都交到警察叔叔手里’,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?”
为了引导学生挖掘自己身上的亮点、优点,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积极热情,学校在校园中开展了“寻找拾金不昧达人”活动。只要有人拾到东西交到老师手里,校广播台马上公开表扬,班级加分、个人加分。学校还有一份季刊,出版时也会专门把拾金不昧的学生名字登上去,然后随着刊物分发到各班。再后来,教学楼前竖起了一块黑板,每个拾金不昧的学生名字都会写在上面,来来往往的师生都可以看到,每一个被表扬的学生感到了由衷的自豪。

(二)为“善”文化搭建载体让“善”根植学生心中

        “对于学生的培养,我们始终坚持德技并修、德育为先,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中华传统善文化、现代企业‘7S’管理、心理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特色德育体系,全面培养‘德智体美劳’全面发展的现代技术人才是职教中心做教育的最终目标。”市职教中心校长王文利说。
       “寻找拾金不昧达人”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,拾金不昧在市职教中心蔚然成风。这个活动的成功经验极大地鼓舞了校长和老师们。
       接下来,学校又乘胜跟进,开展了“寻找环保达人”活动,鼓励学生爱护环境,随时随地捡拾垃圾。开展“晒我身边人、传递正能量”活动,鼓励学生公开晒晒自己普普通通的父母、老师和同学,找寻他们身上的亮点、优点。开展“光盘挑战”,把勤俭节约当成一种美德来继承发展。
渐渐的,做好事、做对的事、做能够帮助别人的事,在市职教中心学生中成了一种共识。
       眼瞅着学校孩子们向上向善的热情培养了起来,助人为乐、与人为先的学校氛围日渐浓厚,如何把这种氛围保持得住、继承得下去,成为摆在校长、老师们面前的一件重要的事。在这种情况下,“善行大队”应运而生。
2016年3月15日,市职教中心学生志愿者组织“善行大队”正式成立,成为学校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弘扬校园“善”文化的有效载体。

(三)正向引导让校园充满“善”能量

       “善行大队”的行动口号是“日行一善、善行一生、与人为善、常伴你我”。大队成员107名,都是各个系各个班推荐上来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。学校专门安排教育处的一位老师负责这项工作。
       新成立的“善行大队”有严格的活动章程、组织机构,他们沿袭学校“善德、善能、善知、善行”的“善”文化内容,坚持开展了公交车站文明候车、“小黄车向右看齐”整理、低碳生活的环保参与实践等活动,他们组织学生学雷锋日走进社会福利院,九九重阳节走进老年公寓,清明节到烈士墓前祭扫缅怀先烈。每个学期,“善行大队”都要组织一次全校性的爱心募捐活动,很好地传播了校园“善文化”,让校园充满“善”能量。
很值得一提的是公交车站文明候车活动。
        市职教中心有3000名住校生,每个星期五下午2.30分至3.30分,都是学生们集中放学回家的日子。每到这个时候,周边几个公交车站坐车人会突然多起来,秩序有些混乱。为了保证文明行车秩序,“善行大队”的队员们身穿红马甲、戴上小红帽、拿着小红旗,站在了公交车站的站台上,为大家维持秩序。许多附近居住的居民们也自觉站在队伍里排队上车,同学们还主动为年龄大的长者让座,帮带孩子的乘客寻找座位。有的学生还义务担负起了车上报站名的工作。
        风里来、雨里去,文明候车行动一坚持就是3年,市职教中心学生们的高素质深深打动了附近的居民们。“市职教中心的学生们真棒!”成为他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

(四)德育教育墙内墙外一起香

        “‘善’可以温暖人,可以让社会更加和谐。每当我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了别人,看到被帮助的同学脸上露出了微笑,我都感到非常快乐,感觉所有的辛苦都非常值得。”“善行大队”队员陈云昊说。
       “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,但是团结起来就可以帮助很多的人,‘善’是一种力量,它可以让陌生人变的亲近,人与人之间更加信任,我愿意做一个传递爱的使者。”“善行大队”队员翟绍舟说。
       “在社会福利院,我看到残障的孩子们因为我们的到来变得快乐而激动不已。每个人都有向善的一面,我要用自己的善去感染别人,激发出别人‘善’的力量。”“善行大队”队员王倩说。
       如今的市职教中心,德育教育墙内香、墙外也香。来自社会各界的表扬信成片的飞来。
       七十多岁的王新老人家住玉成小区,有一次去超市买了五十多斤的红薯,用小车拉到了36路公交车站,恰好遇到市职教中心学生王欢和王鹏程在等车。当时天上下着小雨,红薯被打湿了,泥和水混在一起,老人很着急。王欢和王鹏程二话不说,帮老人把红薯抱到车上,到站后又帮老人搬下车,一直到老人家人赶到,才放心离开。他们坚决不说自己的姓名,但老人还是清清楚楚认出了他们的校服,最终一封感谢信送到了市职教中心。老人在信中真诚感谢学校培养了这么好的学生。
        市民李海斌不慎将装有户口本等重要证件的手包丢了,心急如焚的他四处寻找时遇到了市职教中心学生李靖和刘治洋,两位学生再三确认失主后将捡到的包归还。李海斌要出钱表示酬谢,却被两个学生拒绝了。无奈李海斌将表扬信送到了学校教育处。
这样的好人好事在市职教中心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,同学们用实际行动展示了新时期中职学生的精神风貌,践行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。
        习近平总书记说,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“拔节孕穗期”,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,市职教中心用心做教育,潜心做德育,他们用实际行动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,为每个学生心灵中埋下了真善美的种子,扣好了学生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。